苍穹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苍穹文学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8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8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8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2页)

你听到美好的音声、美好的音乐产生快乐的感受,当美好的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快乐的感受也被带走,那这个算什么真实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带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缘生起的,都不是你的东西。
  
  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念佛的时候讲三资粮——信、愿、行。他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为什么加上一个真实?意思就是说:有些信心是不真实的。你看有些人他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因为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时候,他对佛号会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现前的时候,他对阿弥陀佛的信心没有了,他这个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当健康失掉的时候,把信心也带走了。
  
  所以:我们依止生灭心的修学,我们永远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心永远是借来的。没有一个真正你自己的东西,你都是借来的,临命终的时候都要归还啊!
  
  太阳出来了产生了光明,太阳一走把光明带走。风一吹产生摇动,风一走摇动相就带走。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摇动是跟风借来的。所以你要怎么检查你的心是生灭跟不生灭呢?只要它必须是有所归还的,它就不是你真实的心。这个地方说的非常清楚:什么是我真实的心;什么是我暂时的、虚妄的、一时感觉,这个地方,你要把它区分出来。只要离开了六尘就没有自体的,这个就不是你真实的东西。你要假借很多、很多的因素,这个心态才会生起,这个心态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会败坏的。当你到加护病房的时候,全身插满管子的时候,它一定会要消失掉,这个心临命终的时候绝对不会现前。但是有些心态,你培养出来的时候,在你苦恼、病痛的时候,它永远跟在你的旁边,这个就是真实的心性,可以依靠、可以安住。
  
  以佛法的角度——你依止道理的思惟,产生的这种修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破坏的。你假借某种事相的感应产生了信心,这个信心是可破坏,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判定的方法。
  
  庚二、广历诸法分别以示可还
  
  前文是就著音声来说明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这个地方是广历的其它的色香味触法其它五尘,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兼破缘色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其实这个攀缘心,它的表达不完全只是对音声的分别,它是普遍对六尘的分别。比方说分别我容:你看你当初出家的时候,你就是依止攀缘心,去攀缘佛三十二相才出家。要是佛陀老了,他身体容貌变丑了,那你这个出家的心就消失了嘛。离诸色相:离开了这个庄严的三十二相,你那个出家的道心就消失了。因为你假借外境而生,也就假借外境的消失而被带走了。这个是比较粗浅的讲到五尘,以下讲到禅定微细的法尘:
  
  广至缘法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如是乃至,就是包括五尘之外的,这个禅定的修行人。进入高深禅定的时候,分别都无。外道入高深禅定啊,他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全部停下来叫分别都无,对外境不再分别。但是它这个时候分别什么呢?分别内在心中的那个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呢?非色非空。他安住在那种非色非空的空亡状态,那种微细寂静的状态,他就住在那个寂静的状态里。那么这个拘舍离,就是九十六种外道,六师外道的其中外道,他把这个当作冥谛。
  
  所谓冥谛是说:这个外道有神通力,他有八万大劫的神通,所以他看到过去八万大劫的生死轮回的相貌,但是八万大劫之前,他就看不到了,一片黑暗,他就认为八万大劫那个黑暗呢就是冥谛——一切法生起的根源。这个把它当作冥谛,他认为这是我的本来面目。但其实这个是你心中微细的法尘,它还是一个生灭相,还并不是你真实的本来面目。
  
  所以他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当你的禅定消失的时候,你那个禅定心也消失了。那个法尘消失的时候,你的禅定心也消失了,离开了法尘,你禅定的分别功能也就消失了。
  
  那么这样,你的心都是要归还的啊,那么什么才是你真实的主人呢?你的心一定要跟外尘接触,产生的感受、产生的想法,才是你真实的本来面目,你都不敢回光返照去承认你本来的那一念心性。那你的心永远是变来变去,那什么才是你真实的永恒的主人呢?是这个意思…
  
  到这个地方,佛陀的破妄显真就全部告一段落了,这个思想主要告诉我们云何应住?我们看讲表:
  
  这个附表─-它的重点在于破妄显真。
  
  这个破妄——不是说叫你不打妄想,而是叫你不住在妄想——破除对妄想的执着!
  
  它要打妄想随它去,你该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是很重要,不随妄转;那么安住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安住力。
  
  整个修行的重点在:第六意识。生死轮回也是它构成的,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它构成的。怎么说呢?因为它夹带前五识去了别六尘的境界,就构成了流转门跟还灭门。假设我们现在的生命,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还是喜欢走过去的老路,随顺我们的妄想。那就表示在我们生命当中,将有无量无边的生死等着我们,这就是所谓的我们启动了梦里明明有六趣。
  
  随顺妄想是怎么回事呢?
  
  从唯识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识所现跟唯识所住。
  
  首先我们看唯识所现:这个唯识所现这个识是指什么识呢?第八识。第八识它含藏我们过去善恶业力的种子,等到今生成熟的时候,它的工作就是一个叫异熟,就是释放种子,变现果报。变现果报的时候,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想法。感受我们前面讲过是个人的循业发现。比方说,我们从一个大的总报来说,一水四见,这大家很清楚啊,一盆水在那个地方,我们人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我们去跟水接触的时候,感到清凉的感受。饿鬼道的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他感到是一个热恼的火。这个水本身没有自性,是个人循业发现嘛。又比方说,我们今天有三五个人在讲话,突然间有一句话你听得很刺耳,那你过去生这方面有罪业,你过去生肯定有批判别人,所以你听到这一句话,你就会有痛苦感受。其实这一句话没有错,一句话释放出去,每一个人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这一部分。你有什么业力,这一句话进入到你心中的时候,它变现的,是你自己业力变现的,叫自变自缘。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法要进入你心中,要产生一个变现。随顺你的业力变现。你看那个水,饿鬼道接触水的时候,它变现成火,这是循业发现。我们如果看一个人不是很高兴,不是去改变他,赶快去忏悔啊,你有这方面的罪业啊。所以我们在修《楞严经》的人,他的思考模式法法销归自性。他每一个法,都在观察自己的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你个人的问题。
  
  从总报来说是一水事件,那别报也是这样,你看那个[读者文摘],讲到一个个案说:美国有一个人他吃玻璃,他吃玻璃吃得很高兴,有人问:你吃玻璃感受怎么样?就像那个脆饼一样,吃起来又香又脆啊。但是我们吃玻璃是很坚硬啊,他不但吃它还可以消化,他过去有这方面的业嘛!中国大陆有人吃石头,把石头像当花生一样的吃,所以我们的感受,完全是个人的循业发现。
  
  感受结束以后,下一个就是你的想像,安立名言,这个就很复杂。感受是很单纯,因为感受大概就是第一刹那;你说诶,这个茶喝得很香啊!诸位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你为什么喝茶会很香,你知道吗?不是茶好,是你福报大!真的,你福报享尽的时候,你喝茶看看!是你的福报大,你有这个善业力。你一个苦恼的人喝茶,它不会香的,他没有福报,它怎么会香呢?所以你喝茶喝得很香,这个茶只是一个增上缘,是你个人过去善业强!
  
  第一念感受,第二念就想像,到想像的时候,事情就很复杂,每一个人过去的想像力不同。比方说,有些人他吃到一个巧克力蛋糕,他第一个感受是快乐对不对?就想说,哎呦,这巧克力不错哦,我应该把它占为己有哦。这样的想像,你来生啊,应该没有太大福报,悭贪的想像。有些人说诶,这个巧克力蛋糕不错,应该跟大家分享。你这个人经常起这种想像,你来生福报很大!这个想像它会带动业力的。所以我们从感受而到想像,那么这个地方就开始变成一个因缘了,这就是我们的唯识所现。但这一部分,都是继承过去生命留下来的。感受是继承你的业力,想像是继承你过去的心态。你过去的心态是布施的心态,你今生还是喜欢布施。你过去喜欢悭贪,你今生还是悭贪。这个叫做等流性,我们现在对过去是没办法啦,概括承受。
  
  修行的困难就是——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修行的困难,就是你内心深处,留下一些乱七八糟过去的想法,这个很麻烦,有好的、有坏的。
  
  这要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说你不要老是打这个妄想,不可能,已经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所以《楞严经》它并没有改变你的感受跟想法,因为我们身为一个现在,肯定要继承过去的,这是我们的宿命。佛法不重视过去,佛法是既往不咎,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这个刀子拿了无量劫,没关系,你一放下,你未来是光明的。所以佛法是重视未来。那你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怎么办呢?下面这一句话很重要:
  
  你不要住在你的感受、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则你生命的历史将不断的重演!
  
  我们不是要你们改变你们的感受跟想法,你们做不到嘛!你抗拒不了的,这个是一个无量劫来打了很多妄想,留下来的等流习气,你怎么跟妄想抗拒呢?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你只有用智慧观照,观察它,你只要问妄想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在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心境碰撞的时候产生的感受,所以才引生妄想。
  
  我们今天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就从唯识所住下手,破那个住。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讲到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有一次到河边要渡河,他等待渡河的时候,有一个女众,突然间跳到河里自杀。佛印禅师赶快跳下去把女众救起来。救起来之后,佛印禅师就说:哎呦,你那么年轻啊,你干嘛要寻短呢?这女众很悲伤说:师父啊!你不知道啊,我结婚了三年,我的儿子最近死掉了,我先生也离我而去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活在这边有什么意思呢?佛印禅师说:你结婚了三年,就有先生跟儿子,那你结婚之前干什么呢?我结婚之前是年轻的女众,很快乐啊,自由自在啊!佛印禅师说:那你现在只是回到三年前的你,生命这个遭遇只是把你推倒了。你也没损失嘛,你三年前就是这样;那你三年前可以快乐,你为什么现在痛苦呢?你失去你的先生、失去你儿子,那你以前也是这个样子啊!问题是我们住嘛!
  
  所以你看:假设你有快乐有痛苦,诸位你会选择先苦还是先快乐?你选择先苦。因为我们先苦,诶,有比较,前面不好,后面好;其实假设你快乐是百分之五十,痛苦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前半段是快乐,你后半段就很麻烦,因为你会有所住,你就会对比。所以世间上最痛苦的人是:前面活得很快乐,后面失掉了的人;你看他一路以来都很贫穷,他也无所谓,他从小已经贫穷惯了。
  
  所以业力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公平的,但是当我们有所住的时候,这问题就出现了。所以我们修行啊,你要知道它的方向。不是改变你的想法,因为想法你改变不了,你只要无住,它自然消失掉,它对你没有影响,有跟没有一样。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有活五十岁,活到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去抗拒无始劫来留下的东西,不要做这种无谓的牺牲,到时候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你说妄想我跟你拼了,你到时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退转,就是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嘛。
  
  你要观察:这个妄想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只要无住就好了。
  
  所以在整个还灭门当中,我们正念真如——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不动。第二个、调伏力,调伏力我们下一堂课就会说明喔,欸,马上就要说明,就是空假中三观来调伏。第三个、坚持力,这个坚持力到修行门才说,以愿力来坚持下去,永不退转。
  
  安住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禅净双修——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心中有障碍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遇到障碍不是马上提佛号,记住不能提佛号,这样很辛苦;你要先把心带回家,你要观想─我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比方:你看到你儿子很生气。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跟我讲这种话。你说,我用佛号来对治我的烦恼,你会很辛苦。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对啊,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啊!你本来没有,怎么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把心先拉出来,你不是住在妄想跟它抗拒,你这样不是它的对手。
  
  蕅益大师说:日劫相倍——你修一劫啊,比不上人家修一天,这要理观的。你观想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没有这个儿子,那是今生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还是要面对。但是面对当中,你本来没有,那从因缘的假相来面对,这个时候你再来提佛号,是先把心带回家再提佛号。
  
  修《楞严经》的人,第一个要注意——反应不能太快!
  
  真的!你反应快,那你就马上,真心堕于妄境,那就完了,心随境转!你看我们很多事情后悔,那就是反应太快,这一句话不该讲、讲了。修《楞严经》的人让你动作会变慢,因为你要先调整心态啊,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啊。所以你遇到事情之前,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马上对治,先把心带回家─你观想:哎呦,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心态先跟它分离一段,然后再提佛号,效果特别好。你平常这样训练,你临命终就是告诉你自己,我本来就没有这个身体,我本来就应该归还的,你不会执着你的身体啊,你本来就没有。
  
  所以《楞严经》是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就是正念真如;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观察生命,这个就是你要学的思考模式。所以修行你要先有理观─先破障,然后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
  
  你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而是把心带回家,养成这个习惯!
  
  我们的进度应该再讲一段。今天讲太多了。到这个地方讲到安住力,就是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把自己安住。这个是最重要的。先求安住再求调伏。所以修行啊,你要先有理观,先破障然后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第一个,第一件事情,你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而是把心带回家,养成这个习惯。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许愿系统助我修仙 全球神祇:开局自带抽奖系统 人在洪荒,家师灵宝 重生后,她成了科技大佬的小作精 团宠三岁小公主,她又甜又奶 无仙 贵婿 金融黑客 有请下一位天才中单 桃运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