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五十六章 诸葛亮 (第2/2页)
改善。
赵夏无言以对,再不喜欢张涵的人,也不能否认,张涵是在行仁政。也许张涵在枝节上,不是很符合儒家的思想,但就整体而言,张涵行的必是仁政无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涵是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
罗刚见状,岔开了话题:
“小亮,你刚刚在想什么?想的那么入神?”
“也没什么……”
诸葛亮嘀咕了句,他蜷起双腿,膝盖抵在胸前,双手抱膝,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
“什么?”诸葛亮的声音太低,罗刚没有听清楚。
事情也没什么不可以说的,诸葛亮摇摇头,朗声说道:
“也没什么,我是在想毕业后的去向……”
“不会吧!”严方很夸张的比划了一下,“毕业还要好久呢?”
“也没多久了,今年都是第三年了,以小亮的水平,明年就可以申请毕业,即使想多待,最多也就待到后年……”
因为是公费的学舍,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年限,都会有所限制。当然,也可以跟随张逸继续学习下去,那就要转入私学,缴纳学费了。
“毕业后嘛……”
听赵夏这么一说,严方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毕业似乎还很遥远,可细细想来,却也是近在眼前,就是一二年间的事了。他的家境最不好,如若不是张涵普及教育,以严家的条件,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也许张涵做的不算什么大仁大义,但他能读书,能吃饱饭,能在过年的时候穿身新衣服,全都是托了张车骑的福。是以,严方对张涵极为感激,进而发展成了崇拜,从来没有说过张涵一个字不好。在严方看来,张涵就不会有做错的时候。
当然,由于严方的家境不好,他要继续求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很多了。摸摸鼻子,严方陷入了冥思苦想。
去不其学习,自然是极好的出路。但在不其学习的人数以万计,能否毕业姑且不说,即便毕业了,也多半只是一个小吏,前途未卜。父母亲年纪大了,他是家中的长子,总要尽量减轻家中的负担……
“小亮,你还考虑什么?难道你不去不其读书吗?”
罗刚很是诧异,在不其大学毕业是不容易,可也应该难不住诸葛亮。不其有天下最多的书籍,有许多名士大儒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无数的志同道合的士子在此求学。可以说,不其甚至超过了太学,成为天下学术的中心所在。去不其,是诸葛亮理所应当的选择,罗刚也曾听他说过此事。
“嗯,我原来是想去不其的。可是,听说在临新成立了一处学乡,由张涵的老师岑?担任祭酒,也拥有无数的书籍……”
诸葛亮自视极高,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自我激励。如若没有张涵这个例子在前,诸葛亮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其。但张涵太耀眼了,张涵的老师又建立了一座学乡,亲自授课,诸葛亮就动心了。
新学乡与医园不远,也在临城南,名为牛山学乡。建立新学乡,张涵的考量很多。郑玄拒绝在不其增加科目,新学乡的成立便势在必行了。而且,郑玄在张涵车骑将军府以下的影响力太大,士子们十有**都在不其学乡学习过。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郑氏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新一代经学世家。这对统治甚为不利。从下一代起,郑成恩是不能继承郑玄,继续担任祭酒了。而新学乡的建立,也有助于平衡,避免郑玄学术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张涵也是用心良苦,煞费苦心了。
从科目上看,不其学乡侧重于文史,而牛山学乡则以理工为主。大致说来,牛山学乡便是张氏族学剔出军事科目后的一个翻版。事实上,也差不多,张涵将族学从县搬到临,就将其分布在城南。此时成立牛山学乡,张涵就是征用了其周边土地,重新合并了除军事院校以外的部分,并公开对外招生而已。为了提高牛山学乡的地位,张涵特请岑?担任祭酒。适逢岑?刚完成了兵棋推演第七版,静极思动,便一口应允了――眼看着一个新王朝然然升起,能够成就岑氏世家,与新王朝一起步入辉煌,也是岑?的心愿。
牛山学乡有文史院、农学院、理工学院、建工学院、经管学院、矿业学院和工学院七所分院,囊括了历史、经学、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管理、经济、建筑、财会、机械、冶炼、勘探、博物、农业等数十个科目。
其中,文史院、农学院、理工学院、矿业学院和工学院,合并了原本的植物园、部分小作坊、实验室、农事组、工学组和格物组――具备完整的课本,也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
建工学院则是新成立的。这些年来,张涵大兴土木,修建了无数道路、桥梁、城池、水利和房舍,从而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筑理论。这些老师都是行家里手,编写课本也是小菜一碟,但初次担任老师,还是令他们有些忐忑。
经管学院则是最艰难的,迄今为止,还在筹备中,只有项奉一名院祭酒。管理课尚还好说,管理数目众多的流民屯,安置庞大数量的流民,张涧累积了完备的经验。只要他能挤出
―这个就够难了,完全不成问题。经济课则连课本信心。张涵随便写了五页纸,区区两千余字,定义了一些概念,还给他提出了很多课题。比如说,每年发行货币量以多少事宜,诸如此类简直是无解的问题。其余就全凭项奉自由发挥了,让项奉是哭笑不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希望能够从牛山学乡了解到张涵行事、性格和喜好,以及学识。除了牛山学乡能够学到什么之外,诸葛亮也注意到,新学乡在张涵心中的地位。诸葛亮缺乏自立的条件,他想成就一番事业,匡扶天下,澄清宇内,必须选择一方诸侯投效。而张涵便是最佳的选择。而想要一展长才,也必须要接近主公,得到得到主公的信赖――这是人之常情。张涵麾下雄兵百万,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诸葛亮若不能引起张涵的注意,何日才能出头。
在牛山学乡成立的时候,张涵于百忙之中,亲自出席,这的确是非常重视了。岑?也是天下闻名的名士,能教出张涵这样的弟子,学识自也非同小可。从这一点,诸葛亮也要给牛山学乡加上一分。况且,牛山学乡新成立,竞争不那么激烈,得到岑?的青睐会更容易些儿。
当然了,诸葛亮年纪尚轻,也就能够想到这么多。张涵建立牛山学乡的平衡意味,他隐隐约约若有所觉。其他种种,则完全被他忽略了。阅历经验的差距,不是聪慧能够弥补的。
这些想法过于功利了,诸葛亮不曾明言,在言语中多少也有一些流露。赵夏一听即明,罗刚多少能够体会些儿,而严方就只注意了“张涵的老师”。
“嗯,去向的问题嘛,我先数数……”
诸葛亮捏了会儿手指,伸手取了张纸,奋笔疾书起来:
“1)不其学乡;
牛山学乡(农学、工学、理工、矿业、建工和经济);
3牛山医园;
4信都刑律园;
5临士官学校;
海曲海校(船舶设计及制造、航海);
7青岛海员学校;
8各种工科学校;
……”
“‘各种工科学校’可以去掉了,要去上工科学校,不用来上中级学堂。再说。有了牛山学乡,没人会去……”
没有人有异议,诸葛亮在其上划了一道。同理,他也划去了专门培养水手的青岛海员学校。
“牛山医园至少需要学习七八年以上,应该没有人感兴趣……”
诸葛亮又划掉了医园和海曲海校。
“好了!现在,我们只剩下不其学乡、牛山学乡、信都刑律园和临士官学校……”
这四所学舍都是公立,其中农学院和士官学校待遇最佳,入学即有补贴,稍微节俭,便足够日常花销了。而其余的,就需要在入学试中表现优良,方可获得奖学金了。这个,不是很重要,四人中,只有严方家境平平,须加以考虑。
赵夏扫了一眼,他的去处家里早就定下了,肯定要去不其学乡,他就帮着严方分析:
“去信都刑律园,前途是最有把握的,毕业后,百分之百进入决辞司,晋升速度也一定快……”
眼下,决辞司最却人手。张涵要求决辞司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汉律,明了律法。就青冀等地,尚有相当大的缺口。考虑到张涵将来的地盘进一步扩大,决辞司人手的缺乏在近期内,不会缓解。据此可以判定,信都刑律园的毕业生势必供不应求,且晋升极快。不过,学刑律在初期晋升快,最后的成就却要受到限制。
刑律园成天与罪犯打交道,严方不是很感兴趣,赵夏就继续分析:
“临士官学校就算了,除非学习参军课,或者运气记号,否则不会有太大前程,而且,征战天下,低级军官危险性很大……”
严方不太服气,颇有些跃跃欲试,赵夏正容瞪了他一眼:
“小方,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想想家中的父母……”
严方是个孝顺孩子,说到父母,不由泄气了。
“如果要从不其学乡和牛山学乡中选一个,我建议,选牛山学乡!”
“完啦?”
严方等了半尚,发现赵夏说完了。
“嗯!说多了,你也听不懂,你就老老实实在牛山学乡和信都刑律园里挑一个好了……”
“啥?”
看严方呲牙咧嘴的样子,三人哈哈大笑起来,严方不由得也笑起来。稍后,严方从而者中选择了牛山学乡。吵嘴归吵嘴,他相信,赵夏不会在此事上开玩笑的。
不约而同,罗刚也选择了牛山学乡,他选择了经管学院。诸葛亮还没有拿定主意,他准备在假期,去一躺牛山学乡,旁听一下课程,再作决定。
――――――――――――――――――――――――――
兴平二年(195)金秋十月,诸葛亮、罗刚和严方重新聚在牛山脚下。
突然,严方揉揉眼睛:
“你不是要去不其吗?”
“嘿嘿,想到你们仨都来了牛山,我就……”
手机问:httpp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