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突厥VS契丹 (第1/2页)
华夏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对于草原虽然重视,但是却都为真的装在心上,每每中原出现了一个英武的君王,都意味着草原上要经历一番大换血,但是原先盘踞草原的异族被消灭之后,往往紧跟着又会有另一股异族兴起,从犬狄到匈奴,再到鲜卑,柔然,羌,氐,而后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群丑汹汹,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的北患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根除过,不过现在他来了,也就意味着那些异族人的末日到了,有他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只能是汉人的天下。
而现如今的契丹还是个小部落,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只是有了三韩的支持以后契丹的实力有所增强,在加上突厥大部分的部众已经前往澳洲。现在的实力几乎与契丹对等,所以契丹就开始不安份起来。
契丹这个部落在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9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11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次一看到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忍不住要嗟叹一声,正是从这时起,重然诺,尊信义的华夏开始变得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忠义之心,荡然无存。至于后来两宋时期的叔侄之国,倒显得有些不那么不体面了。
契丹,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关于契丹族的起源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很多文献上黄水也被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后世的历史学家也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仙人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
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也有一种说法是白马仙人和青牛仙女生下的八个儿子就发展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
为正统的说法是,契丹族一说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当中,关于契丹族的最早记载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外兴安岭,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
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称为元魏八部
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人们为熟知的契丹民族隋朝时一度分为十部,然部名亡佚,其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贞观二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分为达稽,纥便,独活,芬问,突便,芮希,坠斤,伏八部
契丹与大唐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直到唐末,公元907年,契丹才真正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公元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直到公元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如今契丹族这个名称,已经随着草原上诸部族之间的战争,合并,同化,逐渐形成,大贺氏成功压服了其他的部族,成为了契丹的共主
天色渐晚,已经进了初冬,辽东大地上刚刚下过了一场雪,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是一片肃杀萧条之色。
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黑压压的涌过来一片全副武装的骑士,打头一人手上擎着一面大旗,上面端端正正的绣着一个大字一一李!上面还有突厥的图腾狼头。
看这些骑士的装束就知道,这些人都是突厥的精锐之中的精锐,远非那些闲散的部队可以比拟,猩红色的布甲,外面套着亮闪闪的锁子甲,后披大红色的战袍,人人手上都擎着一柄宽韧战刀,战马铜勾上挂着长槊,挂兜里面的是长弓,羽箭。队伍停驻在原地,即使不动也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